张孝德|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 宣讲家网   |  2020-06-17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如何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怎样才能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落实到每个人,作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都需要做到哪些事?敬请关注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张孝德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报告——《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是基于中国智慧的新文明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人对生态文明的解读还停留在生态文明建设就等于环境保护的层面,不可否认,生态文明建设源于环境保护,但它不能等同于环境保护。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需要一种系统思维。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是因为西方式的环境保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工业文明遇到的许多危机。环境保护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这种保护就像西医等到得病之后再治的思维一样,是等到环境出现问题才去保护,没有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源。中医思想就不一样了。中医认为人的眼睛有问题,眼是肝脏的表,所以许多眼睛的病根在肝脏,单治眼病很难治好,要从五脏六腑进行调节。用我们东方中医的思维辩证地看当今人类遇到的环境危机,我们会发现它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表现出来的危机之一。环境危机不是一个孤立的危机,我们要把它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来治理,而基于中国智慧的系统的环境治理思路,就是生态文明。这是当前我们领会、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问题。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我们把它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观”。“观”即观看、关照,搞生态文明建设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很难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八个观”,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思想。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历史观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话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人类文明的演化,是全新的历史观。

  以前我们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这个研究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文明除了影响生产方式、生产力以外,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反过来说,生态自然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在人类文明演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

  这一思想能不能立起来?通过回顾、考察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演化规律,包括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地球文明的演化规律,我们同样会发现文明的演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自然灾害历史发现,农民起义或其他大规模战争爆发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现在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其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上有我们大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这些地方留下了许多城市文明的遗迹。据史书记载,汉唐时期,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绿洲。但在今天看来,这些地方气候、环境恶劣,沙漠化严重,不适于人类生活。曾经有文明是因为适宜的生态环境能够为文明提供支持,这样才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工业文明时期我们讲人定胜天,从短期局部来讲,人类确实可以通过技术影响环境、改变自然;但从大空间、长周期来看,人类无法改变自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历史的解读应增加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要素,也就是生态历史观。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把生态自然观理解清楚了,就会明白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在拥有技术之后出现了某种傲慢,认为我们可以改变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今天我们遭遇的环境危机,包括现在正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病毒危机,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强烈警告,目的就是告诉我们沿着现有的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天人对立思维是走不下去的。

  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时候,绝不能用西医式的碎片化思维来解决问题。生态环境管理有很多个部门,比如一个部门管水,这个部门管林,那个部门管草。从科学的角度讲,分开管理能够提供对系统认识的专业化,但也常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部门间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了分割,造成整个管理出现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整体:水污染和土地有关,土地污染和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工业有关,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关,所以治水不能孤立地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的治水经验就是一个系统的治理思维,治水要与森林和山的修复治理、土地的净化、湖草系统的治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谈完以上三点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我们治理环境是不是单纯为了让生态环境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呢?我们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首先是解决生命健康问题。环境污染造成的最大影响不在经济,因为我们的GDP照样增长,其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生活、生命。但如果把生活环境搞好了,生命健康问题解决了,我们还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持物质生活。因此,如何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整个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围绕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发展观,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搞好生态环境不仅会让我们身体健康、生活美好,还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

  目前,疫情冲击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甚至经济学界有人提出,是否要为解决经济增长的压力让环境保护让路。这种思想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成了相互对立的两面,和习近平“两山理论”是完全矛盾的。

  习近平“两山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相矛盾,这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当省委书记时已经用浙江省的实践证明了保护环境就是创造财富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安吉。整个安吉县都没有工业污染,它的财富来源就靠两样,一个是青竹,一个是白茶,这两大自然资源使安吉县农民的收入比浙江省其他搞工业的地区农民收入还要高不少。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

  5.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从前民生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物质短缺,现在我们发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财富同等重要,也是民生的福祉。这种观点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的新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即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前面我们说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演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有关,那么如此重大的事要怎么推进呢?这就有了第六点。

  6.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

  要推进这样一种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想要大家自愿自觉去做的话,光是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可能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以致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危机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借助严密的法制观这个工具,通过制度创新,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环境。

  7.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

  法治是外在的力量,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张德治和法治融为一体,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和民间治理要共同协力,这一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是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不单是政府、企业的事,而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的事。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

  8.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人类同属一个地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推荐阅读

热门课程

更多+

联系我们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