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多部门协调和配套改革

来源 : 未知   |  2018-08-17

最近,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马骏认为,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增多。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也难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防范在去杠杆过程中人为加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马骏从短期以及中长期两方面,对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建议。他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从中长期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和许多配套改革。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量、价和结构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比较充裕,无风险利率走低,中高等级债券利率也有明显下行。但是实体经济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的声音仍然较多,一些行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融资渠道萎缩,融资成本明显上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
 

记者:目前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比较充裕,但实体经济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和中小企业,仍然感到资金面很紧,这是不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马骏: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增多。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也难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资金需求端看,受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如许多PPP项目被清理)、房地产市场调控(导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需求减速)、环保督查等影响,投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环评不达标企业、产能过剩等领域的融资需求显著下降。
 

从资金供给端看,监管和问责全面加强,导致资本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积极性下降。部分金融机构急于清理涉及地方政府的项目,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到期后难以按原方式续作。加之受资本、流动性等监管约束,表外资产回表转不回接不住,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链可能断裂。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环保企业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融资难度明显上升,AA级的债券发行成本同比上升了约3个百分点,一些民营企业被迫寻找国有企业合资以获得融资和享受隐性担保
 

记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资金真正能够进入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行业和企业?
 

马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防范在去杠杆过程中人为加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
 

首先,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宏观调控与微观信贷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高结构性去杠杆的精准度。结构性去杠杆是个精细活、技术活,要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精准施策。
 

第二,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强化政策统筹协调、避免几碰头问题上,防止不同部门在出台政策时互不通气,导致共振。我认为,只要对宏观、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政策,不论是属于财政、货币还是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措施,都应该在金融委的层面进行协调,出台前充分讨论单个部门可能考虑不到的溢出效应,尤其是政策可能导致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大幅变化。
 

第三,发挥好部门之间的合力,共同解决好小微企业、绿色环保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问题。应考虑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和MPA的措施(如在定向降准的支持内容中加入绿色环保),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再贷款、担保和贴息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适度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进一步明确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安排。
 

第四,保障在建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现有的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文件中存在冲突和歧义的地方,要进一步予以明确,防止地方在执行中采取一刀切叫停的做法,以稳定市场预期。
 

记者:以上您讲的措施应该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问题。从中长期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还需要推进哪些体制机制改革?
 

马骏:我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和许多配套改革。
 

第一,明确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央行政策利率(以取代目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建立商业银行将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机制。而目前这个机制还十分不畅,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很难传导到中长期贷款利率。
 

其次,明确央行的政策利率与其它准政策利率之间的关系,避免多种利率信号互相干扰。
 

第三,真正解决国有企业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的问题,让国企与民企享受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平等待遇。
 

第四,从政府考核机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地方人大监督等层面推动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软预算约束和过度融资的冲动。
 

第五,从建立房地产税、土地供给制度等方面改革,解决房地产不断出现泡沫的体制原因。


推荐阅读

热门课程

更多+

联系我们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