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家训真实、实用、有效,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凝结。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表示,古代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它们只在家族内部传承,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中国传统的家训多是经验之谈,很少有虚饰,因此也具有较强实用性。今天来看,优秀的家训依然生动而富于启示,对现代教育亦有所裨益。
为什么研究家训?从历史渊源来看,研究家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家”构成,研究“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坚强的承载者。同时,“家”又形成了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特点。实际上,东西方文明在起源上就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明主要从希腊开始。希腊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产了一些东西,必须去卖了才能换另一些东西回来,交易途径主要是跑海,这就决定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今天见面了,下次可能就见不着了,属于“后会无期”那种,因此在处理关系的时候,就必须把利益、边界、责任义务都讲清楚,而且当下就要讲清楚。这就是其文明的基本特点,也形成了契约文明。契约文明,强调要把事情讲清楚,并且要在文字上形成规定。具体来看:其一,契约要求平等;其二,要能够履行权利。
中国文明主要来源于西周。西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春天播种,要守到秋天才能收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天天在一起,今天我多占你一点,明天你多占我一点,大家的利益没有办法讲清楚,因此人们就要讲礼让。我们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宽容礼让,这是典型的农业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中国与西方在基础上的不同。
西周起源于陕西宝鸡,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像关中这样的好地方,弱者是进不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强者先占先拿,弱者只能到人家不要的地方,躲在山沟里。游牧文明会产生人口的高速流动,而这里的人们以种植粮食为主,粮食一旦种植下去,人们就要等到秋天才能收割,在此期间,人们还要对庄稼进行灌溉,这样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就形成了。并且,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人们不能离开庄稼,如果等到秋天再回来,粮食就会被动物吃光。这就形成了定居文明。定居,就是要有大量的人力,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这样一来,另一种文明形态就产生了。即使在今天,我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把利益分割得太清楚。我们讲互让,讲边界模糊。比如,我请你吃饭,吃完以后说饭钱我们均摊,你会觉得请客吃饭还要均摊饭钱,岂有此理。但是在西方,我说今天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大家都是均摊饭钱,不均摊都不行,因为谁也不想欠谁的,大家觉得这样很轻松,互相不欠,这就是东西方文明中很明显的区别。
与此同时,我们的居住方式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房子,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有一个特点,四方的墙都先围起来,在围墙上朝南的方向开一扇小小的门,围墙其他地方不开窗也不开门。同时,这种建筑的门窗都是对内开的,对外是不开窗的。在这种居住环境里,人们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即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这是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在居住环境中的体现。
我们再来看,“家”是以家里的主人为中心展开的。我们的房子,通常正堂用来做门面,又宽又大,两个老人住在正中,最好的房间是老人的,子女住在厢房,东西向,一间就是一家。一大家子聚居在一起,在天井这个公共空间活动,大家既有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利益相争的一面,而一旦亲人之间出现利益相争,就非常麻烦。那么,如何处理亲人之间的利益相争?这就形成了我们非常强调的“礼”,要用礼来解决问题。这里就要形成一些大家比较能接受的原则,比如长幼原则。因此,“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先把纵向秩序确立下来,纵向秩序一旦确立,大的争端就没有了。那么,怎样确立纵向秩序?我们不能用钱来确立,更不能用权来确立,要论资排辈。相比较而言,在纵向秩序确立后,横向秩序的确立是不太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强调要容忍,用“礼”来解决问题、协调关系,这也是由人们的居住形态决定的。
我们要看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坚强的承载者,而“家”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很多方面。这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揭示。
第三,研究家训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可以说我们每十年就上一个阶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回国都要带回“八大件”“十大件”。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回国就不再买“八大件”“十大件”了,因为很多电器我国都可以生产了,而且质量也不错。到了2000年,人们回国也不买电器了,开始买食品了。到了2010年以后,在中国很多人的工资已经远远超过日本的工资水平。2010年,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其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近些年,有些人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以前的那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进行不下去了。以前企业是为了挣钱,但是到了今天,企业如果只想着赚钱,唯利是图,就会被淘汰。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转变观念?企业要依靠给社会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来赚钱。华为手机现在已经销往全世界。为什么华为手机的销量这么好?因为华为更专注于做产品,而一旦产品做得好,销量肯定也好。也就是说,华为不是为了挣钱去做手机,而是为了做手机而挣钱,这是质的不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向社会提供产品,那么这个企业也无法长远地走下去。现在的企业要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文化,同时用文化来涵盖所有的产品。中国要给全世界提供什么?我们提供的是优秀的文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攫取那些人类广泛认同的、最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如果做不到,中华民族也不能延续几千年。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7年。大量企业守不住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相同的一点是这些守不住的企业都有唯利是图的情况出现。“家”怎么守得住?先来看历史上大的家族,我们从三代来看,如果这个家族是政治型家族、权力型家族、经济型家族,基本上都守不过三代。中国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这里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们来看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刘邦的家乡在今天的江苏北部。刘邦曾经是一个比较底层的农民,他有一大爱好就是喝酒。历史上,虽然秦朝的军队很强大,但是秦朝非常不得人心。实际上,打响反秦第一枪的,是一个叫陈胜的农民。曾经有人讨论过,想要推翻一个政权,起码要有一定的实力和钱。但是,陈胜有实力吗?没有。陈胜有钱吗?也没有。为什么秦朝这么容易被推翻?因为秦朝做得太差了,大家都想推翻它。秦朝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事——焚书坑儒,这件事的恶劣性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为什么这样讲?从中国历史看,以秦始皇为界,我们很难在秦朝之前找到政治家大规模践踏文化的事例,但是在秦朝以后,这种现象开始出现。
秦朝大规模践踏文化,这让刘邦非常高兴,他觉得从此不用读书,并且加入了反秦的斗争中。项羽特别能打仗,因此主力部队由项羽带领,而侧翼部队则由刘邦带领。刘邦带着侧翼部队,一路躲闪,终于到了中原。在这里,刘邦遭到秦朝的坚强防御,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有一个人到营地来投靠刘邦。营地传达的人告诉刘邦来了一个穿着宽袍大袖衣服、戴着一顶高帽的人,刘邦一听就来气了,认为这就是个书生,而书生都是废物。刘邦告诉传达的人,说自己很忙,没有空见他。来的人很聪明,马上就跟传达的人说,你回去告诉刘邦,我不是文人,我是高洋酒徒。刘邦听说来人是酒徒就高兴了,便让人把他带了进来。当刘邦抬头看见来的人就是一个文人,还戴着高帽,非常生气。这个人跟刘邦说,如果你不想得天下,就尽管撒野;如果你想得天下,就要知书达礼、尊敬老者、尊敬文化。刘邦听了以后大怒,说文化有什么用?这个人就问刘邦,你现在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还一筹莫展?我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于是一条一条说给刘邦听。刘邦终于明白,打仗不是使用暴力,是要用脑的。这是刘邦人生中上的第一堂文化课。
刘邦的悟性很强,他在很多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汉朝建立后,刘邦又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他的部下纷纷叛乱,刘邦只能到处镇压。刘邦在和项羽作战时受过一次重伤,在镇压部下叛乱时又受了一次重伤,这两次重伤让刘邦感到他的生命马上要到尽头了。然而,让刘邦更加忧心的还不是部下叛乱,因为部下叛乱还能镇压,他最担心的是家里会出麻烦,因为吕后对刘家政权虎视眈眈。同时,惠帝还是吕后的儿子,是一个非常厚道、宽仁的人,这种人怎么能跟吕后斗呢?刘邦在病危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是,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读到这句话时,我对刘邦肃然起敬。为什么?因为很多读书人都在积累知识碎片,再用这些知识碎片傲视别人,实际上这种人永远读不好书,也不会成“大材”。我认为,读书是用来对照自己、超越自己的。刘邦很可贵的是,他读书是在对照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刘邦悟性确实很高。他的自信心也很强,因为有自信的人才敢揭露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刘邦给儿子的最后一条锦囊妙计就是要好好读书。从惠帝开始,刘家代代出文化精英,汉武帝建立起了一个主流文化体系。
以秦作为专制时代的起点,从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来看,每一代都比较强的大概也就两家——汉朝的刘家和唐朝的李家。而这两个帝制王朝又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是最没文化的底层草根起来的家庭,一个是唐朝的贵族家庭。贵族家庭教育不好一样能衰败,底层家庭如果形成优良传统,一样会兴旺起来。因此,家训、家风很重要。
我们还要记住,从整个历史来看,有两样东西肯定是没有办法继承的: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金钱。因此,不要想着把权力留给下一代,也不要想把金钱留给下一代。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给孩子留的是金山银山,一是容易出现败家子,二是容易把孩子的创业拼搏意志力消耗光;给孩子留下权力就更糟糕了。所以,权力和金钱两者是不可以继承的。并且,即使你有很大的权力和很多金钱,仅靠这两样,在社会上也很难获得尊敬。
“留钱不如留书,留书不如结善缘。”
那么,要给下一代留下什么?留书。俗话说,“留金一筐,不如留书一本”。留书,是指向文化的转化,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把孩子培养成才,家族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社会,什么样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就是文化家族和做好人的家族。古人常说,要立德、立功、立言。
我们继续往下看,实际上是:留书不如结善缘。要把孩子培养好,还要把手上的钱奉献给社会和民众,这就是结善缘。大家不要以为这些是空的,其实这是非常实在的。将来有一天,当你的孩子进入社会,如果别人提到他时说,这是某某的儿子,他爹当年是怎么坑我的,于是大家都要在你儿子身上踩一下,你儿子受得了吗;而如果当别人提到你儿子的时候说,这是某某的儿子,他爹当年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可以回报在你儿子身上了,于是一人拉你儿子一把,情况是不是就完全不同了。社会所有人的成就不是自己创造的,是众人把你推上去的。
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提升人文素养。我认为,我们在人文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我们现在讲家训,家训的“训”字怎么写?左边是言字旁,右面是一个川字。川是河流,那么河流又是什么?河流就是生命之源,是文化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讲话一定要讲在根本上,讲在道理上。家训就是告诉我们,要在正道上,要从善如流,因此它是一种劝善、劝导。
再讲家教,我们主要来看“教”字。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不是要积累一堆知识碎片,而是要把自己打造成容器,这样知识才能装的进去,而这个容器的打造,就是教育之本。如果你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容器,那么世界再大,你装不进去,它也不是你的。因此,讲学习,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容器,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在造就这个人。在此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并不是什么知识碎片都往这个容器里面装的。有人读了周易去算命,我认为,如果你用周易算命,肯定算不准,所以也不要算。周易讲的是天地人生运行的根本道理和基本法则,这个道理和法则如果你悟明白了,你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知道他后面大概什么样,因为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有谦,要谦纳、谦和。一个人,如果没有“谦”,就什么也装不进去;如果没有“谦”,也就没有人愿意跟他交朋友,所以一定要谦和。那么,一个人有了“谦”,能装进什么呢?天地大道理,会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渺小,不敢再到处胡说八道,也不敢再看不起人。“教”字右面是攴字,攴字就是鞭策的意思。鞭策什么?就是要身体力行,学到了就要去做,没有去做的所有学问都不是你的,只有做了、体会了,才能切实掌握学到的东西。学习是一个“学”“用”结合的过程。
教育不是去教一堆知识碎片,更不是去拼分数。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他的儿子该不该报个英语班,我问他的儿子几岁了,他说他的儿子都两岁了,隔壁有个比他的儿子还小的孩子已经在英语班学习几个月了。经常有人说,不报班,孩子就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以后就上不了好的初中、高中,更上不了好的大学,这样一生都毁了,所以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是不是经常能听到“起跑线”这个词?现在的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琴没弹好,手就要被打肿了。很多孩子在上大学之前,热情和好奇已经全部消耗光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幼儿阶段,他的好奇和热情就已经被扼杀了。孩子出生以后,其实有他自己的方法来认知世界。一两岁的孩子见到什么东西,拿来就在嘴里啃,他一定要用牙齿亲自感知是硬、软、甜,还是苦。再长大一些,他一定要用手去摸,见到蟋蟀就去抓,见到泥土就去搅。家长可能会觉得不卫生,但其实这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在这种培养感知的阶段,家长往往掺进自己的意识将它打乱,这也不能碰,那个也不卫生,又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和乘法表。教了太多碎片化的知识,让小孩过早地开始思虑、心灵枯萎,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把他所有的成长都扼杀了。
我很喜欢听讲座,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场美学讲座,主讲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李政道不是专门研究美学的,但讲得比美学家都深刻。其实我明白,他那个时代都读私塾,李政道少年时代应该也是在背唐诗宋词,没有学习数学。但他从诗词中感受到美,并带着这个美进入了物理世界,又在物理世界寻找美,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他的诺贝尔奖也来自人文。
我们都会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于第一句话,却没有几个人能背得出来。在我看来,第一句话是极为重要的一句,是关键性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再看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遍中国。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中国的山川地理、民俗风貌没有直观的认识,是根本无法学好历史的。很多书不是用来背的,如果你有感性的积累,书是可以很快读下去的,而且都能读得懂。因此,孩子在十岁以前应该加强的是感性认识。
在教育里,哪些方面比较重要?
第一,健康。一个人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要有能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身体健康要靠运动。如果一个孩子能多年坚持一项体育运动,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就培养起来了。同时,孩子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能经得起挫折。教育本身包含着强制的一面,必须对孩子进行规范。
第二,情商。今天,每个人都在社会的一个链条上,没有一个人比其他人伟大,没有一个人比其他人了不起,大家都是互相依靠的。
第三,智商。我这里讲的智商,并不是知识碎片的堆砌。其一,要弄清楚一个知识的前因后果。读书要读对,对一个知识的理解,要把这个知识的前后相关内容都弄清楚,这个知识从哪里来,具有什么意义,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都要搞清楚。其二,统领知识的能力。把一堆碎片整理成知识体系,这非常重要。要做到既能充分地理解知识,还能贯穿知识。我们看,现在的诺贝尔奖基本上都是跨学科的,因为跨学科才会推动新的进步。诺贝尔奖只奖励基础研究,因为只有基础研究才能推动整个学科以及推进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识。这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而这些在家训里很早就讲到了。
有人会问,是不是在学龄前的孩子就可以被放任?也不是。不能说孩子在七岁以前完全被放任,等到他七岁了再规范,没有这种教育方法。我们强调的是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就是说,在孩子七岁以前,家长要多带他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世界,不是像今天流行的游学旅行,那种旅行照照相就忘记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街头到处走走,看看树木、蟋蟀,看看星星、月亮,这种人与自然的感知越丰富越好,等到孩子十岁以后,他的逻辑性思维会有非常快速的突破。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论断,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发展阶段”到“发展主题”,再到“首要任务”,三个重要表述层层递进,说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由最初主要针对经济领域、侧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至经济社会等各领域,进而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中质和量,统筹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全国“两会”有多个层面的特殊意义。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如何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动,如何布局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接下来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国“两会”的重点内容。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为更加全面深入学习2023年“两会”精神及“两会”内容要点,政研智库培训中心为全国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2023年“两会”精神解读专题培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我单位拟联系权威专家就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专题学习解读,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