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如何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怎样才能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落实到每个人,作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都需要做到哪些事?敬请关注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张孝德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报告——《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5.乡村加城市催发的乡村产业复兴
按照传统的思维,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看成相互对立的两面,这种看法源于西方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西方的城市化有成功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将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的城市化把乡村消灭了,人们就只能过单一的城市生活。乡村确实不像城市那样存在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但它是一个低成本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特别对中国人来说,乡村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我们国家的农民工在城市一个月能挣2000、3000块钱左右,在农村则挣不了这么多钱。这些钱不够在城市生活,但退休后拿上这些钱回到乡村养老却足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乡村和城市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中华文明就是由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并且我们不仅有发达的乡村,也有发达的城市,比如当年的西安、洛阳,还有北魏时期的大同,考古发现它们的城市规模都发展到了上百万,比西方的古罗马还要大。
古代中国是怎么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的呢?大道至简,当时的制度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复杂。现在我们解决城乡融合问题会由经济学家提出各种理论、各种思想,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办法落地很难,成本很高,效果还不见得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几十万个古村落,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乡村不是封闭的、愚昧落后的,因为愚昧落后的乡村不可能具有能和故宫相媲美的建筑艺术和规模。中国古代解决乡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办法只有一个,告老还乡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私塾教育遍布乡村,人们在十六岁之前完成基本学业,十六岁之后走出乡村,参加科举做官、经商、云游各地。无论在外面多么荣耀,做了多大的官,国家都有一种制度叫告老还乡,让人叶落归根。也就是说人的童年时期在乡村渡过,老年时又回到乡村去,并且老年时的你已经换了一个人,成了一个见过世面、有智慧、有积蓄的人。乡村可能不像城市那么适合发展经济,但却是个养老、教育儿童的好地方。你可以用在城市挣到的钱反哺乡村,把你具有的智慧传授给你的儿子、孙子,做一个乡贤,搞一个私塾陪伴村里的孩子,教导出一流孩子,等他们长大了走出去再回来。在这样的循环中,城市和乡村都得到了均衡发展,这才有了中国古代社会发达的乡村和世界一流的城市。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繁荣的思维到今天还在延续。许多地方为了满足城市用地需要,拐弯抹角地利用政策空档拆掉乡村,把乡村的土地往城市转移,这样做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背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所以解决城乡对立,走城乡共生的融合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6.生产加生活推动的生产方式的革命
今天当我们讲到经济过剩的时候,大家是否会想到我们的消费也过剩了?经济过剩会消耗能源,使经济不能持续增长,那过渡消费呢?会造成慢性疾病。
现在我们中国14亿人几乎有1/2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和我们物质至上,缺少精神消费的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带来的病态的生活方式有关。这种病态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两方面损害:一是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担;二是给环境造成了危害。现在我们一方面在刺激消费,一方面又在通过花大量的金钱来解决由满足欲望的高能耗、奢侈性消费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根源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活方式的革命,用生活方式的革命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健康、有文化的,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就能让人们形成新的消费观念,而新的消费观念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新产业。
尽管我们的GDP在增加,但这个GDP不全是绿色、健康的,要使它变得绿色、健康不是生产的问题,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走向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最需要的是消费端的改革,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文化消费的新生活方式的消费,这是一种利己、利他,生态文明时代的新消费。
今天的中国已经有4亿中产阶层,可以说他们的消费决定着中国未来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中产阶层怎样才能有更健康、更绿色的消费方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我们对消费方式的反思。新冠病毒的根源与野生动物蝙蝠有关,我们不能够说野生动物有罪,这是我们的消费有问题。我们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无底线消费,我们吃的东西没有底线,结果就是吃出病来了,导致了自然对我们的报复。疫情让每一个人都要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反思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与社会、与自己友好相处,这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媒体应该主张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中提出要倡导节俭、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不应该一直停留在概念上。疫情过后,我们为了发展经济提出要刺激消费,我认为刺激什么样的消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讲,我们要培育绿色、文化、低碳、健康、节俭的新消费方式。
7.东方智慧加西方智能的新科技革命
前面讲的六个革命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东方智慧加西方智能的全新科技范式的革命。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根源于西方思维的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我把它定义为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好、最能满足市场化、商业化的技术体系。但如今人类文明陷入的危机不是局部的,而是宏观危机、未来危机。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什么叫“可持续”?就是当代人要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资源和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西方科技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使我们陷入了一种技术崇拜,认为西方技术是万能的。人类走向未来是需要技术,但需要的是东方智慧和西方智能相结合的技术。西方技术体系的弊端就像西医思维的弊端一样,东方智慧加西方智能就好比中西医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疗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西药吃过以后能让我们一周内不用再吃,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药片功效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它去不了根,只是当下有效果。所以像这种慢性病,你只要吃上这个药,就得终身吃药,为西药产业做贡献,一直支撑西药产业的发展。这也就罢了,没关系,我们得了病,是需要花钱,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许多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吃了二十年的药,最后走的时候不是因为糖尿病、高血压,是因为长期服药造成的肝脏、肾脏衰竭走的。局部最优,宏观就优吗?治疗癌症是典型的案例。用西医治疗癌症成本很高,近四十年来治疗癌症的成本增加了20倍,但是治愈率没有显著提高,我们很多放疗的药只是减少了痛苦,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把癌细胞杀死来治疗癌症,可以说做到了局部最优,但是不是所有把癌细胞杀死了的癌症患者身体都变好了呢?放疗使人体内包括肝脏、脾脏等脏器在内的宏观系统出现了问题,许多病人在经过几次放疗之后就走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人擅长解决的是局部、短期的问题,擅长物质领域的科学,而我们东方智慧擅长解决宏观的、未来的问题,擅长生命领域的科学。所以未来人类需要的是一种东方智慧加西方智能的新科技。
生态文明是基于中国智慧的文明,这句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围绕在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领域的革命,必然会带来哲学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8个革命。
8.唯心和唯物的哲学和思维方式的革命
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总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中国古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在生态文明时代推动新经济革命,必须要转变原有思维,建立二元和合的新的哲学思维,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体的思想。
唯物和唯心就像人的身体和心灵,一个人的身与心能割裂开吗?我们会发现人的任何一个精神活动都会带来身体的物质变化,内在精神变化了外在物质不变或外在物质变化了内在精神不变都是不成立的。比如说现在大家在这里听课,如果你听到这个课感到喜悦,你的肾上腺素分泌的物质也是良性的,如果你的情绪是愤怒、憎恨的,那么你肾上腺素分泌的物质就是带有毒性的。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谈到的新经济革命中涉及的八个方面的革命。这八个方面的革命在我们的文件中被叫做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要把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变成新的产业。“产业生态化”就是搞新能源、新产业。我们需要让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绿色科技、循环经济、留存再造实现减能、减排、低碳发展。对传统产业,我们可以用新能源技术使其生态化。比如说汽车属于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就是让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一个新产业。在农业上,我们逐渐把石油农业、化学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化。
要满足产业生态化,还要有绿色金融、绿色服务业。对传统的农业、服务业、金融业产业不能“一刀切”。前段时间西安竟然不让搞油泼辣子面了,说是为了环境保护,说那个红油是有污染的,这不是绝对化吗?搞绿色经济我们需要一种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思维,现在正是大量新兴产业兴起的时候,比如以太阳能为主的分布式新能源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分享经济、绿色消费带动的绿色产业、微生物技术等。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该往哪里走?我觉得疫情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反思和动力,不是告诉我们不能走工业化思维的产业升级道路,而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引导逐渐实现产业生态化,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论断,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发展阶段”到“发展主题”,再到“首要任务”,三个重要表述层层递进,说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由最初主要针对经济领域、侧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至经济社会等各领域,进而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中质和量,统筹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全国“两会”有多个层面的特殊意义。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如何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动,如何布局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接下来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国“两会”的重点内容。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为更加全面深入学习2023年“两会”精神及“两会”内容要点,政研智库培训中心为全国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2023年“两会”精神解读专题培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我单位拟联系权威专家就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专题学习解读,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