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茂: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  2018-11-09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倒逼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中国的改革是从破解一系列问题开始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回顾我国40年改革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每次大的理论突破和改革举措出台,都与“问题倒逼”相关。

1978年,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和旧体制的种种弊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讲话中尖锐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鉴于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老百姓不得温饱、生活贫困的现实,邓小平同志认为,唯一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加快经济发展。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加快发展只能靠改革,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见,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认识问题、思想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在旧的思想观念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情况下,要改革必须先解决认识问题,于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解放思想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此为先导,改革从农村起步,然后向城市扩展,渐成燎原之势。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开始思考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他在1992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在许多人对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产生迷茫时,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南方谈话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一个生动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究竟如何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可见,“问题导向”始终清晰鲜明。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改革举措。两年后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点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奔着问题去

 

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我们党推动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方法。

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问题,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重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同志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引导理论发展,问题也是阻碍前进的“拦路虎”,“一山放过一山拦”,社会就是在不断突破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改革就是在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中往前推进的。在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体现就是“改革奔着问题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和思想方法在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充分体现。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也多次强调“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要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可以说都是奔着问题去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经验表明,改革奔着问题去,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改革奔着问题去的前提是研究和找准问题,即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弄清楚问题在哪儿,存在什么问题;搞明白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谋定而后动,避免不着边际、无的放矢。问题抓得不准,就会导致改革失焦,使改革方向和着力点摇来摆去,贻误战机或半途而废。

  改革奔着问题去,目标是解决问题,但不能局限于解决既有问题,事关长远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破”“立”结合,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是改革旧体制的突破口,也是新体制的生长点。如果改革奔着问题去仅限于解决既有问题,忽视体制机制创新,必然治标不治本,祛病不去根,问题暂时解决了,过一段时间可能旧病复发,矛盾重现。体制机制创新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根本途径。体制创新固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不能最终解决任何问题。

改革奔着问题去,奔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而不是某些西方媒体、境外势力,或境内“推墙派”“砸锅党”基于攻击我国基本制度、诋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臆造或炒作的“伪问题”。比如“党大还是法大”、“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所以,改革奔着问题去,必须分清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伪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改革理论研究,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实践,防止改革偏离正确方向,出现重大失误。同时要认识到,即便是“真问题”,也不要以为认识清楚了,改革方案制定了,目标明确了,只要着力推动就能势如破竹,轻松、立马解决。问题总是复杂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有耐心和定力,防止简单化、急于求成、萝卜快了不洗泥,做夹生饭,降低改革的质量。

改革奔着问题去,不是奔着所有问题去,或者说不分轻重缓急、不辨主次易难,“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后,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多种矛盾叠加,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要害问题,牵住“牛鼻子”,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带动全局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但在具体部署和推进的时候,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全面而有重点地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须着眼在解决问题上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这说明,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思想方法,也是改革“实招”,必须落实到解决问题上,让人民群众“有感”。不以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结果的改革,无异于流于形式、滥竽充数的花架子,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革幌子的“伪改革”。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靠实实在在改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40年来,我们靠实实在在的改革,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靠实实在在的改革,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实实在在的改革,建立健全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步入法治轨道;靠实实在在的改革,重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国防实力得到显著提高;靠实实在在的改革,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等。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中显示出威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在解决问题上见实效,必须瞄着问题干,出真招实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雨过地皮湿,更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浅尝辄止,使问题久拖不决,让老百姓失望,对改革失去信心。改革目标既定,关键在于落实。不落实,任何规划都是空话。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不真刀真枪、脚踏实地干是不行的。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蓝图变现实的唯一办法是实干,作为“关键少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带头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干不干或好不好好干,则是态度问题、党性问题。为此,必须解决当下一些干部不作为或懒作为问题。一方面,通过完善干部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干事的干部进行激励,对不干事或少干事的干部问责;另一方面,发挥容错纠错机制作用,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形成鼓励干事担当的良好氛围,树立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

为避免在重大改革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需要经常回顾总结和研究。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哪些顽瘴痼疾还有待攻克;分析和预判哪些领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脉,超前谋划,精准施策。对于负有领导和推进改革责任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能不能把握大局,及时发现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勇立改革潮头“领之”“导之”,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敢于担当,知难而进,奔着问题去。对一些重大改革、协调难度大的改革,要不畏艰困,不怕接烫手山芋,不能遇难而退,绕着问题走或放下问题去。如果说改革初期的体制突破因产生“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损但至少有人受益而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话,那么现阶段的改革将因导致“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而显著增加难度和风险,从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涉险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必须更加注重运用科学方法。实践表明,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领导人的决心和魄力,而且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研究探索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善于从基层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只要用心,不管问题多复杂,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显然,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科学方法。方法对头,改革就能顺利推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方法错了,改革就会走弯路,陷入被动,使局面复杂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这一方法论,对各级领导干部从全局出发破解改革难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推荐阅读

热门课程

更多+

联系我们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